“节外生枝”有何惧——《中彩那天》教后记
在课堂教学过程中,我们总是希望教学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方案进行,生怕教学时节外生枝。其实只要我们关注学情,顺学而导,节外生枝有何惧?也许这节外“枝”还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呢。
在教学《中彩那天》时,当我和许多同学对父亲的还车之举大唱赞歌时,突然,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“这个父亲真傻!”班长小声地说。虽然,他的声音不大,但还是被我听见了,相信其他同学也听见了。这个班长,枉我一番苦心,对他悉心栽培,现在竟然跟我唱起反调来了。哎,真不知他这一闹会给我添上什么乱子。果然,有人跟着附和:“我也觉得这个父亲太傻!如果是我呀,我才不把车还给库伯呢!”紧接着,又有一些同党“背叛”了我们。最后全班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。此时,如果我像裁判一样宣布父亲的做法是对的,是值得学习的,固然能控制住这闹堂的局面,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课上完,但他们一定口服心不服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:“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,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,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。”于是,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方案。并在这节外“枝”上做文章。我微笑着对学生们说:“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呢?”结果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将车留给自己。矛盾产生了,既意味着教育的最佳时机到来了。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,让学生展开辩论。于是,我不紧不慢地说:“那么,我们来一个辩论会吧!不过你们得准备准备。”顿时,学生情绪高涨。他们有的在书上签点标注,有的在本子上写写画画,有的则几个人在相互讨论交流着什么。为了自己发现,他们开始了主动探究。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?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。下面是学生辩论的精彩片段。
正方:父亲中奖的那张彩票是库伯的,父亲应该将车还给他。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老师不是经常给我们讲路不拾遗的故事吗?
反方:你怎么知道中奖的那张彩票是库伯的呢?再说即使是库伯的,他也不知道啊!他那么有钱,而我们家没钱,现在中奖了,这是我们家求之不得的事啊!
正方(立即反驳):我要提醒你们,中奖的那张彩票是库伯的。书上写得很清楚,“中奖的那张彩票上隐隐约约有个K字。”请你们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。
反方(有点理屈词穷,耍赖):反正,如果我是那个父亲我就不会把车还给库伯,因为它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。再说我的儿子也非常喜欢这辆奔驰车。(众笑)
正方:因为自己喜欢就可以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窃为己有吗?我喜欢你的文具盒,我能把它拿来吗?那不是偷吗?你在这里还说到自己的儿子,如果你这样违背良心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用,今后你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呢?上梁不正下梁歪呀!(鼓掌)
师:刚才的辩论很精彩,双方就自己的观点说了许多,这说明你们都肯动脑筋。我的观点是“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强求。”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原则,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。
本来,教学道德这一概念是个难点,但经过刚才的辩论之后,学生已经是心领神会了。因为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使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。
[反 思]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:“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。”《新课程标准》也再三强调教育教学要“以学生为本”。因此,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,分析学情,并依据学情预设、变动教学活动方案,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,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,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转载http://www.skycedu.com/manager/blog/more.asp?name=%CD%F5%B8%DF%D3%C2&id=715
王高勇